一、紧急处置:立即控制风险,防止爆炸或安全事故
触发紧急停机 / 联锁保护
若 RTO 配备自动联锁系统,应确保系统已自动执行以下动作;若未自动触发,需手动操作:
切断 RTO 前端废气进气阀门,停止可燃废气进入炉体;
关闭 RTO 的燃烧器(避免明火引爆可燃气体);
打开新鲜空气置换阀门,向系统内通入洁净空气,稀释可燃组分浓度;
若后端有废气旁通管道,可打开旁通阀将超标废气临时导入备用处理系统(如火炬焚烧、活性炭吸附等,需确保备用系统合规)。
现场人员安全管控
立即通知 RTO 及周边区域人员禁止动火、禁止开关电器设备(如灯具、对讲机、手机等,防止电火花引爆);
疏散非必要人员,划定 “警戒区”,设置警示标识;
现场操作人员需佩戴防爆型呼吸器(若有异味或有毒组分),避免吸入有害气体。
持续监测与通风
紧盯 LEL 监测仪数据,同时使用便携式防爆 LEL 检测仪现场复核(避免固定监测装置误报);
保持 RTO 系统及周边通风良好(如开启防爆排风机),直至 LEL 值降至安全阈值以下(通常≤10% LEL)。
二、原因排查:精准定位超标根源
排查类别 | 具体排查内容 |
---|---|
1. 前端废气波动(最常见) | - 生产工艺异常:如某工序(如喷漆、印刷、涂布)突然增加可燃溶剂用量,或废气收集管道泄漏、堵塞,导致局部浓度骤升; - 废气预处理失效:如前端喷淋塔、活性炭吸附床饱和 / 堵塞,未去除的可燃组分直接进入 RTO; - 新风混合不足:废气收集系统中新风补充量不够,导致可燃组分被 “浓缩”。 |
2. RTO 系统自身故障 | - 燃烧温度不足:RTO 燃烧室温度未达到设计值(通常 800-850℃),可燃组分未充分氧化分解,导致后端残留超标; - 蓄热体堵塞 / 老化:蓄热体积灰、结焦,导致废气流通不畅,局部滞留并累积可燃组分; - 阀门切换故障:进风 / 排风阀门密封不良或切换延迟,导致未处理废气直接窜入后端烟道; - 漏风严重:RTO 炉体或烟道密封破损,吸入外界可燃气体(如车间挥发物)。 |
3. 监测装置异常(误报排查) | - 传感器失效:LEL 传感器(通常为催化燃烧式或红外式)老化、中毒(如被硅烷、硫化物污染),导致读数偏高; - 采样管路问题:采样管堵塞、积水或漏气,导致样品失真; - 校准过期:监测装置未按要求定期校准(通常每 3-6 个月一次),精度偏差。 |
三、整改措施:针对性解决问题,恢复系统运行
前端废气管控整改
优化生产工艺:调整溶剂用量、控制反应温度,避免可燃组分瞬时超标;
检修预处理系统:更换饱和的活性炭、清理喷淋塔填料,确保预处理效率;
增加新风混合:在废气收集管道增设新风入口,将可燃组分浓度稀释至设计值以下(通常≤25% LEL)。
RTO 系统故障修复
恢复燃烧温度:检查燃烧器喷嘴、燃料供应管路,更换损坏部件,确保燃烧室温度达标;
清理 / 更换蓄热体:打开 RTO 检修门,清理蓄热体表面的积灰和结焦,若老化严重则整体更换;
检修阀门与密封:更换阀门密封件、调整切换时序,修补炉体 / 烟道的漏风点(可采用压力测试验证密封性)。
监测装置校准与维护
更换失效传感器:对催化燃烧式传感器,若接触过硅类化合物需强制更换;红外式传感器需检查光路清洁度;
校准监测装置:使用标准气体(如甲烷 - 空气混合气)对 LEL 监测仪进行零点和量程校准,并记录校准数据;
清理采样管路:用压缩空气(或氮气)吹扫采样管,去除堵塞物,确保样品传输顺畅。
四、重启与验证:确保系统稳定后恢复运行
空载试运行:关闭废气进气,仅通入新鲜空气,启动 RTO 燃烧器,运行 30-60 分钟,确认燃烧室温度稳定、阀门切换正常、LEL 值持续低于 10% LEL。
逐步恢复进气:缓慢打开前端废气进气阀门,控制进气量由小到大(初始进气量不超过设计值的 50%),实时监测 LEL 值,若持续稳定,再逐步提升至正常负荷。
加强巡检与记录:重启后 24 小时内加密现场巡检(每 1-2 小时记录 LEL 值、燃烧温度、阀门状态),确认无异常后恢复常规巡检频次。
五、长期预防:建立长效管控机制
源头控制:优先使用低挥发性溶剂(如水性涂料替代溶剂型涂料),减少可燃组分产生;
过程监控:在 RTO 前端增设预处理后 LEL 监测点,实现 “双重预警”(前端预警 + 后端报警);
定期维护:制定 RTO 设备维护计划(如每月清理蓄热体、每季度校准 LEL 监测仪、每年全面检修阀门和燃烧系统);
应急演练:每半年组织一次 LEL 超标应急演练,确保操作人员熟练掌握紧急停机、风险控制流程。